■ 融媒体记者 窦 颖
在涟水县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宛如一盏明灯,其卓越的专业水平、先进的医疗设备和贴心的医疗服务,为无数患者照亮了康复之路,带来了生活的曙光。自2014年成立以来,康复医学科一路砥砺前行、发展壮大,如今已跻身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成为涟水县及周边地区患者康复的坚实后盾。
专业团队,守护患者康复之路
康复医学科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护团队,科室现有医护人员44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博士1名,硕士3名,在读硕士2名;副主任治疗师1名,副主任护师1名,专科护士2名。这些专业人才凭借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经验,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服务。
两个月前,一场意外导致15岁的王祥(化名)右侧肢体偏瘫,认知出现障碍,失去行走自由和生活自理能力。王祥的父母带着对康复的期盼,找到了县人民医院康复科,希望这里能够帮助王祥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和能力。县医院康复科收治王祥后,迅速组建一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和护士组成的专业团队,他们认真分析病情,结合患者家属要求,为王祥制定了阶段性康复计划。从早期床旁康复开始,逐步过渡到座位平衡、站立训练,再到步行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医学发展至今,医生的使命不仅是要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更是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我们团队不仅要帮助王祥恢复他的肢体功能,更要重建他对生活的信心。”康复科主任王保跃说,每天的训练中,医护人员运用多种先进的康复技术和方法,全方位改善王祥的肢体功能。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悉心照料下,王祥的身体功能得到了显著的恢复,如今,他已能够不用任何辅助器械,缓慢独立行走。看到王祥的进步,父母喜出望外,“这个意外对于我们家来说简直是个晴天霹雳,孩子当时连自理都成问题,原本没抱太大希望,没想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孩子能够恢复得这么好,太感谢康复科的医护团队了!”
先进设备+特色技术,助力精准康复治疗
如果说外科手术医生的治疗工具是手术刀,那么这些康复设备则可以称作康复科医师的“手术刀”,治疗技术则是治愈病人的“药”。康复医学科配备了先进的康复设备,包括经颅磁刺激仪能够刺激脑神经递质的正常传递,从而促进脑神经递质的恢复;上下肢康复机器人,能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训练,让肌肉和关节重新活跃起来,除此之外还有经颅直流电刺激仪、等速肌力评定及训练仪、言语及认知评定及训练仪、平衡评定及训练仪、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及训练仪,以及各种声、光、电、波、磁等物理治疗仪等。“此外,本部院区及滨河院区均配有高压氧舱,为患者提供了全面的康复治疗支持。”王保跃告诉记者。
除了常见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力量与耐力训练、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关节松动技术、平衡/协调训练、转移训练、矫形器应用与训练、简易压力治疗等康复手段,科室还开展了一些重点技术,如高压氧舱治疗、冲击波治疗技术、吞咽治疗系列技术、言语评估与治疗技术、麦肯基疗法、神经松动技术、肌筋膜特色手法治疗等。
“先进设备能精准检测患者身体状况,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让康复更精准、高效。专业治疗技术则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充分发挥医生的专业经验。二者相辅相成,能加速患者康复进程,提高康复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让患者更快回归正常生活,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王保跃介绍道。
科研创新,推动学科发展
除了高素质的医护团队和先进的康复设备,科室在科研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近三年,科室共发表SCI论文3篇,国家级期刊论文5篇。“科研成果不仅提升了科室的学术水平,还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让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康复医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治疗中,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王保跃说。
除此之外,科室还积极参与教学工作,承担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驻点班教学任务,累计培养实习生、进修生10名。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结合,科室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为学科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取得现有成绩的基础上,科室并未满足,而是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目前,科室正计划与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合作,筹建涟水分中心,届时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康复服务,进一步推动涟水县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王保跃满怀信心地说。
康复医学科始终秉承“康复一人,幸福一家”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未来,科室还将继续引进先进的康复技术和设备,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用他们的专业和爱心,守护着患者的健康未来,为涟水县及周边地区的患者带来更多的康复希望和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