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体记者 徐文生 通讯员 高晓慧
在南集,提起镇卫生院的房正军医生,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他不仅是临床诊疗中耐心细致的“健康守门人”,更是孝老爱亲、勇挑家庭重担的“顶梁柱”。从照料患病父亲五年不离不弃,到扛起母亲与弟弟双重照料的重担,再到兼顾工作与家庭的日夜坚守,这位1970年6月出生的医者,用行动诠释了“孝”与“责”的真谛。
房正军与医学的缘分,始于1991年。那年,他从淮阴卫生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怀揣着守护乡邻健康的初心,扎根乡镇卫生院临床一线。此后三十多年,他奔波在诊室与社区之间,为老人量血压、给孩童看诊、帮村民解决病痛,成为乡亲们信赖的“家庭医生”。然而,生活的不幸考验,却在不经意间降临。
2022年是房正军心中难以忘怀的一年,这一年5月,身患“间质性肺炎”五年的父亲,因肺功能衰竭永远离开了他。“那五年,因为父亲一个月需要住院两次,我便把他接到了单位附近居住,只要下班我就守在父亲床边。”回忆起照料父亲的日子,房正军的眼神里满是温情,“父亲呼吸困难时,我帮他调整体位、拍背排痰,夜里只要听到一点动静,就赶紧起来查看。”尽管他尽心尽孝,陪伴父亲走过了与病魔抗争的五年,但离别还是不期而至。
还未从丧父之痛中走出来,当年9月,另一个打击又砸向了房正军——母亲突发“脑梗死”,经医院紧急抢救后,虽然保住了生命,却留下了左侧肢体偏瘫的后遗症,生活无法完全自理。“母亲以前很能干,突然连饭都没法自己吃,我心里特别难受。”从那时起,房正军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只要有点空闲时间,他就回家扶着母亲练习站立,哪怕母亲只能挪动一小步,他也满心欢喜。
可命运对他的考验并未停止。2024年3月27日,一场意外让这个本就步履维艰的家庭雪上加霜,那天,一直与母亲共同生活的残疾弟弟,在田间喷洒农药时,因电动三轮车线路老化、刹车失灵,连人带车侧翻,经医院诊断,颈椎严重受伤,导致四肢瘫痪。更让人心疼的是,他的弟媳从小患有智障,本身还需要人看护,更别说承担起照料丈夫的重任了。一边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母亲,一边是瘫痪在床、急需照料的弟弟,还有需要看护的智障弟媳,而此时的房正军,却在离家十几公里的唐集卫生院工作,根本无法兼顾。
“家里人都等着我,我必须回去。”没有丝毫犹豫,房正军当即决定申请调回老家卫生院工作。经过多方协调,2024年4月,他终于回到了南集卫生院,也回到了需要他守护的家人身边。从那以后,房正军开启了“工作+照料家人”的连轴转模式。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起床,先帮母亲穿衣、洗漱,把温热的早饭端到母亲面前,一口一口喂她吃完;接着,又赶到弟弟房间,帮他翻身、擦身,更换干净的衣物和护理用品,随后再准备他们的早餐。安顿好家人后,他再匆匆赶往卫生院,开始一天的诊疗工作。
最让人动容的是房正军对弟弟的细致照料。由于弟弟四肢瘫痪、大小便不能自理,于是他在弟弟的床边另铺了一张小床,夜里每隔两三个小时就起来帮弟弟翻身,防止出现压疮。弟弟有排便需求时,他耐心细致、毫不嫌弃地帮助清理。天气好的时候,他还会把弟弟抱上轮椅,推到院子里晒太阳并陪着聊天解闷。
“那段时间确实累,白天要坐诊,晚上要照顾家人,经常睡不好觉。”房正军坦言。但每当看到母亲能慢慢抬起左手、看到弟弟的手脚有了微弱的知觉,他就觉得自己所有的辛苦都值得。在他的精心照料和坚持下,经过半年的治疗和康复训练,奇迹慢慢发生了——弟弟不仅能自主翻身,还能在家人的搀扶下慢慢下地行走。“第一次看到弟弟站起来的时候,我的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说起这件事,房正军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如今,在房正军的照料下,母亲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不仅能自己吃饭,还能扶着拐杖慢慢行走;弟弟的身体也在逐步恢复,偶尔还能帮家里做些简单的家务;智障的弟媳也在他的看护下,生活得安稳有序。
而在工作中,房正军依旧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他常说:“乡亲们信任我,我不能因为家里的事影响工作。”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依旧会上门问诊;看到焦虑的患者,他依旧会耐心安抚。同事们都说:“房医生不容易,但他从没喊过苦,反而总是帮我们分担工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房正军常常挂在嘴边。如今,父亲虽已离世,但他用自己的行动,让母亲安享晚年,让弟弟重获生活的希望。他就像一棵大树,默默庇护着家人,也用医者仁心温暖着乡邻。在南集镇,房正军的故事在乡邻间流传,他的孝行与担当,也正影响着更多人,传递着人间最质朴的温暖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