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清晨七点的涟水县大剧院,舞台灯光尚未完全亮起,十几道年轻身影已在排练场上舒展肢体、开嗓练腔。踢腿、下腰、亮嗓……一招一式刚劲有力,一句一腔韵味悠长。一级演员许晴正俯身纠正一位青年演员的台步,“手腕再松一点,眼神要跟着手势走,这才是淮剧‘手眼身法步’的韵味。”不远处,殷金龙老师则对着唱腔录音反复比对,“这句的尾音要收得更含蓄,带着淮调特有的婉转。”
这是涟水县文化艺术中心(县淮剧团)青年演员们的日常早功场景,也是我县深耕戏曲传承、厚植文艺沃土的生动缩影。“学戏如栽树,根扎得深,才能枝繁叶茂。”中心负责人翟永军看着练功的年轻人,话语恳切,“‘唱念做打’是基本功,更是淮剧人的立身之本。这些孩子虽有艺校三年功底,但传统艺术要‘慢养’,就得在‘自找苦吃’里磨出真功夫。”
如何让青年演员在传承中壮筋骨、破难题?涟水给出的答案是:守正创新,让“培”与“育”在实践中碰撞出火花。作为扎根江淮大地的古老剧种,淮剧是涟水人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记忆。为守护这份非遗瑰宝,涟水从顶层设计入手,出台系列政策“筑巢引凤”:投入近200万元委托艺校定向培养20名学员,为10名毕业生办理入职入编;建成集演出、传承、排练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新空间,让“团场融合”的舞台既装得下传统韵味,也容得下青春活力。
“名师手把手教,舞台实战练,这成长比坐冷板凳快多了!”青年演员张泽天抹了把汗,眼里闪着光。她口中的“成长密码”,正是中心创新的“培与育”双轨模式:建立2个名人名家工作室,遴选6名资深名师与青年演员结对“传帮带”,淮剧名家许晴、殷金龙亲自示范身段程式;送戏下乡时让年轻人挑大梁,大戏配角全由他们担纲,“每个腔调唱准,每个细节到位”成了铁规矩。
走出去寻根,沉下来打磨,是涟水的另一重培养智慧。青年演员们组团赴“淮剧之乡”建湖,在原汁原味的老戏台前学唱腔、悟戏理;半年一考核、一年一集训的“淬炼机制”更让年轻人不敢懈怠。青年演员们轮流上台当“讲师”,互评互议找短板,再跟着省内外主创团队学编剧、悟导演,昔日单一学表演的演员,正成长为懂创作、善传播的多面手。“下乡演出时,老乡们的掌声比什么都珍贵。”张泽天说,为了那声喝彩,再苦再累都值。
在涟水淮剧团,不仅有练功房里的汗流浃背,更有人才梯队的活水涌流:分层分类建立优秀年轻演员信息库,动态更新、及时调整补充新的人选;中心打破体制壁垒,引进演奏、音响等专业人才,邀请省内外主创团队合作排新戏,更让编剧、导演等“智囊”为青年演员“传经送宝”,让年轻人在与高手过招中快速“拔节”。
如今,在涟水的田间地头、剧场舞台,越来越多年轻面孔挑起了淮剧传承的担子。他们的水袖里,抖落的是百年古韵;唱腔中,涌动的是青春力量。这片厚植的文艺沃土上,淮剧新苗正迎着时代阳光,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