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清晨时分,古黄河畔的露水还没干透,264省道涟水段的工地上已响起机器的轰鸣声。铁履带碾过大地,在晨曦里推出一道道新鲜的土痕——这条承载着区域发展和民生期盼的交通大动脉,正从14.73公里的蓝图上,一点点“长”进现实。
在施工现场,热浪裹着尘土扑面而来。摊铺机、压路机等大型机械轰鸣作业,四五台压路机像列队的钢铁甲虫,正沿着路基来回“啃”土。“这路基得像千层糕一样分层压实,一层一层压,得压七层。”施工单位负责人王明明介绍,“整个工程我们分三段进行,工人们实行两班倒作业,现在天气很炎热,施工时间上我们也作了调整,早上5:00~10:30,下午15:00~19:00,避免高温作业。同时还准备了防暑物资,确保工程安全、人员安全。”
阳光下,土黄色的路基在绿色田野间划出笔直的线条,一直延伸到327省道方向。在沟塘处理段,挖掘机将黑色防渗膜铺进塘底,自卸车运来的灰土堆成小山,工人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用铁锹把土摊得匀匀实实。据了解,目前全线99.7%的沟塘已完成回填,89.7%的圆管涵像地下血管般贯通,管涵接口处的水泥还带着新鲜的光泽。
264省道涟水段项目是县交通运输局实施的县重点民生工程之一。自去年12月进场开工以来,便牵动着无数目光。该局紧盯安全生产、施工进度、扬尘防治等各项工作,督促施工单位克服工期紧、天气炎热、降雨天气等重重困难,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全力冲刺建设目标,每天都在刷新进度条。同时,严把质量安全关,力求打造高质量精品工程。
这条北起327省道、南接淮安区的省道,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区域内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以及干线公路之间关键的“联络线”,更将向南无缝衔接扬州的安大公路,从而在淮扬东部地区构筑起一条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未来,其建成通车,将显著优化区域路网结构,强力推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构建,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城乡加速融合注入澎湃动力。
在临时搭建的项目部,墙上的进度图红标醒目标记——总体进度已达40%,软基处理完成97.5%,路基清表100%,路基填方完成32.6%、94区路基推进到12.7公里……工程总监办姚磊指着古黄河大桥的位置,那里的征地红线桩刚栽下不久,红色标记在草丛中格外醒目。“等自然保护地调整方案批复,这里也就动起来了。”姚磊说,“将来,从327省道到淮安区,走这条路能省20分钟。”展开设计图,26米宽的沥青路面上,葱郁的绿化带、飞架的桥梁等清晰可见,勾勒出未来通途的模样。
正午的太阳把地面烤得滚烫,压路机驶过新路基的声响震得人耳膜发颤。远处的田埂上,几位村民正踮着脚,望着这条日渐成型的道路。这条正在“生长”的省道,不仅在丈量土地的距离,更在拉近城乡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