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体记者 刘 元 通讯员 严忠诚 王彦君
“他们有事没事就来看看我,和家里人一样温暖。”在保滩街道周集村,80多岁的空巢老人曹大爷逢人便夸,“互助养老这件好事做到了我的心里,在外的儿女也放心多了。”在周集村,有这样一支农村互助养老志愿服务队,村书记是主要负责人,队员是党员干部、网格员、帮办员、留守妇女、健康低龄老人、志愿者等,他们常态化为村内留守、空巢、孤寡及有需求的困难老人开展日常照料、走访巡防、就医取药、精神慰藉等服务,赢得了全村群众的交口称赞。
为了破解农村老人养老难题,近年来,我县坚持党建引领养老服务,积极推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设施建设、能力提升”,多措并举发展养老服务事业,通过公办、民办结合,在建成涟水县社会关爱服务指导中心、改造提升县镇养老服务中心、加快多个社区睦邻点和老年人助餐点建设的基础上,又在保滩街道周集村、红窑镇刘桥村率先开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为社区特困、低保、留守、空巢、孤寡以及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服务,托起老人们稳稳的幸福。
2024年下半年,县民政局党员干部深入周集村,精准摸排村里585名60岁以上老人的年龄结构、健康状况、日常生活、住址分布、所需所求等情况,精细梳理干群和老人们对开展互助式养老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宣传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文件精神,经过深入调研、广泛宣传,全县第一支农村互助养老志愿服务队应运而生,有效破解农村老人“进养老机构付不起、舍不得、拉不下脸”等难题。
周集村独居老人郑培考患有心脏病,邻居郑九超主动承担起照料责任;留守老人周介宇因子女外出务工无人照料,邻居周介茂、周介世兄弟俩忙里抽闲为他解决日常需求;村会计周蒙蒙平时爱好文艺,节假日就经常给老人讲评书故事……服务队的志愿者们经常上门和老人聊家常,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定期组织老人进行身体健康检查,重大节日还组织文艺演出队为老人表演琴书、花船、广场舞等文艺节目。村里卫生室、理发店、保洁员等社会力量还定期为老人免费服务,这种“邻里帮”“互助式”养老模式,让老人们实现了“不离村、不离家”的期盼。
如何让互助养老可持续?周集村创新推出“互助养老队伍培训”“邻里互助+积分奖励”运行机制,志愿者通过服务积累积分,年底可以换取牛奶、衣服等物质奖励。村民王国英就因为热心助老,被淮安市社工部邀请参加今年的“学雷锋”志愿活动启动仪式。
自成立以来,周集村互助养老服务队由当初的10多名党员干部增加到150多名爱心人士,“零距离”服务老人千余人次,帮老人们解决难题580余件,被老人们称为“及时雨”“爱心队”。
“下一步,我们将把周集村的成功做法推广到红窑镇刘桥村,争取三年内实现全县农村社区困难、留守、独居老人互助养老全覆盖。”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如今在周集村,尊老、爱老、敬老、助老蔚然成风,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这一创新实践,必将在涟水开出“邻里相帮”的鲜花,结出“老有所依”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