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体记者 姜 浩
春日的晨光洒在费庄村的光伏板上,泛起一片粼粼金波;千亩高标准农田上空,无人机划出了一道道智慧农业的弧线;现代农业示范园的葡萄园里,一片片嫩绿的新芽在枝头悄然冒出,星星点点地散布在枝蔓上;白墙黛瓦的新型社区中,70岁的张大爷在悠闲的遛弯散步,不锈钢晾衣架映着他舒展的笑脸……这个曾被戏称“费庄废庄”的苏北村庄,如今每一步都踩在乡村振兴的节拍上。
费庄村位于我县的西部腹地,梁岔镇的最南部,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00亩。全村共9个村民小组,417户,总人口1579人。曾因不靠县城、不靠交通要道,村落零散,人口老龄化严重,缺乏可持续的产业项目,导致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近年来,费庄村积极抢抓政策机遇,坚持党建引领,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结合村情实际,内挖潜力,外引项目,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持续优化新型社区建设,切实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费庄村的‘最优解’是既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融入县域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红利、更好的发展资源,又综合考虑发展基础、要素禀赋、区位条件、生产习惯等,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找准比较优势,让产业获得持久生命力。” 费庄村党总支书记岳丽丽表示,自上任以来,她和“两委”班子成员一起进行深入探讨,深知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增强村级党组织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解决村党组织“无钱办事”问题的根本举措。随后,她们一起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听取村民、农户等各方意见建议,确立了一、二、三产业相辅相成、共同发力的思路,深耕农业主阵地、壮大工业主项目、探索服务业新渠道,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1年的21.1万元,突破到了 2024年的62万元,增长了近3倍。
2023年12月底,费庄村借助省委驻涟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力量,利用费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乡村大礼堂和28栋居民楼的屋顶约4500平方米建设容量800kW的光伏发电项目正式实现并网发电,目前已实现发电收入34万元,全年可为村集体带来45万元的收入,为费庄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来源。
时下,正值春季芦笋采摘期,走进费庄村芦笋园,一垄垄翠绿的芦笋破土而出,工人们忙碌地采收、装箱,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芦笋被称为‘蔬菜之王’,深受消费者喜爱。我们投资960万元的500亩芦笋园,可年产鲜芦笋约400吨,带动周边村民7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最近每天售往上海等地约1万斤鲜芦笋。” 涟水县紫藤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饶晓表示。
产业兴,百姓才能富。在岳丽丽看来,村集体经济收入逐年攀升的背后,很大一部分来自“沉睡”的资产资源,“我们把闲置的资产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探索出一条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近年来,费庄村大力开展公共空间治理,将土地“化零为整”,建设“田成方、路成框、灌得进、排得出”的高标准农田。同时,引进多个投资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建成了以葡萄园、芦笋园为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1500亩。村集体配套建设了烘干、冷藏、加工为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加工基地。大户提供季节性务工岗位300多个,推动费庄村村民平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我都这么大岁数了,每个月还能在家门口赚近3000元,真的非常知足和幸福!” 77岁的李从荣老人如是说。
如何让“资源变优势”,让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走得更稳更长远?费庄村还打出“组合拳”,探索多元发展路径,村集体先后领办成立涟水远征新能源有限公司和雨润土地合作社,借“网”出海发展新型服务业,注册了费庄电商平台中心,平台接入中国电信积分商城和工商银行、瑞祥科技等企业的网上商城,主要销售涟水生产的大米、粉丝、捆蹄、鸡糕等特色农产品,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大关,为村集体带来近20万元的收入。同时,积极向上争取,与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下属单位达成合作,订购涟水优质农产品,销售额达到24万元,为村集体增收7万多元。
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费庄村积极推进惠民举措,让群众真正享受到发展集体经济带来的红利,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费庄社区所有楼栋后面安装70个高规格不锈钢晾衣架,对所有居民家中不合格的煤气管阀进行更换补贴,疏通年久失修的屋顶天沟,不断优化居住环境;开办“爱心理发室”,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邀请志愿者入户清洁助医;倾力打造“六点半学堂”,帮助留守儿童辅导作业,发展兴趣爱好,呵护身心健康,在全县进行复制推广。
“群众脸上绽放的幸福笑容,是我们奋斗不息的力量源泉。我们将继续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抓手,让发展成果化作滋养民生的甘泉,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全力建设‘宜居费庄、富裕费庄、文明费庄’。”岳丽丽满怀希冀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