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体记者 徐 强
阳春三月,春风和煦,成集镇永锋村的千亩良田正泛起层层绿浪。村民王大爷蹲在田埂上,手指抚过麦苗笑容里透着满足:“以前守着薄田看天吃饭,现在家门口就能挣工资,年底还有分红,这日子有奔头!”从省定经济薄弱村到年经营性收入突破130万元的“明星村”,永锋村用数年时间书写了一部乡村振兴的奋进篇章。
时间回溯至2020年秋天,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在村民质疑的目光中走马上任。“集体资产被侵占,村账上只剩8000元,乡亲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村党总支书记陈会至今记得第一次党员大会的场景:简陋的会议室里,党员们手里写满期待的提议纸,是对村集体未来发展的无限渴望。破局从“刀刃向内”开始,村“两委”在村民面前立下军令状,班子成员带头入股9万元,带领农户领办成立涟水鱼稻香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开展规模化“涟心湖”有机稻米、黑玉米种植,通过“支部+电商+农户”经营模式创办近2000平方米电商产业园,建立优质稻米、黑玉米芯、特色果蔬、食用菌、豆角干、红薯粉丝、草鸡蛋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帮助农户在网上销售有机稻米、草鸡蛋、红薯粉丝等农副产品,初步实现“鼠标”致富、网络增收。“有了党员带头趟路子,群众跟着闯市场的劲头更足了。”当晶莹剔透的“涟心湖”大米在涟水第二届稻米品鉴会上斩获金奖时,陈会拿着金灿灿的奖牌感慨地说。
从种植、施肥、除草、收割,到运输、加工、包装,永锋村选种省农科院推广的南粳9308及9108品种,全周期有机种植、全方位绿色生态、全流程闭环监管,经过专业机构的连续严格检测,72项指标始终符合有机标准,安全健康、绿色营养。2023年,仅有机稻米等农产品销售就给村集体经济带来40余万元收益,帮助120余户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2024年,永锋村通过与县政协共建的“企村联建”平台,合作社创新推出“认领农业”模式,企业以每亩4500元的价格认购稻田,村集体提供全程托管服务,短短三个月,130亩“同心米”被28家单位抢订一空,为村集体增收58.5万元。“非常感谢政协委员认领了我们的有机大米,我是合作社成员,家有13.3亩土地加入合作社,每年能多收入1300元、分红4000元。”群众代表陈林说。
曾经村内余圩窑厂的460亩水面和土地,像块难咽的“硬骨头”——被外乡村民侵占20余年,芦苇丛生、纠纷不断,后由老党员组成的调解队逐户走访,在镇司法所支持下厘清产权后,标准化鱼塘以33万元/年的价格发包给养殖大户。这样的蝶变在永锋村不断上演:清除违建、修复厂房、铺设电路,近2万平方米的破败工业园区焕然一新后引来多家企业入驻,每年16万元的租金让废弃资产“变废为宝”;对村内所有光伏组片进行清洗维护提高发电量,年均可贡献约7.8万元集体经济收入;废弃小学改造成电商仓库,年租金2.3万元;农民大食堂引入社会化运营,既解决红白事场地难题,又增收1.5万元;连片公墓实施园林化改造,周边村民主动参与绿化养护;在鱼塘周围栽培近2000株改良意杨,10年后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200万元……只有公共资源回归集体,百姓才能真正得到实惠。
傍晚的永锋村社区广场,孩子们在崭新的塑胶跑道上嬉戏,几位老人在紫藤架下坐着唠家常。2024年村集体账本显示:34万元用于道路亮化,28万元改造灌溉渠系,15万元设立教育基金……更让村民暖心的是“共富工坊”:益农公司优先招聘低收入户,67岁的李奶奶边采蘑菇边笑着说:“每天赚80块,还能接送孙子,这日子美着哩!”夜幕降临,村部会议室灯火通明,“两委”班子正在谋划乡村旅游新蓝图——精心塑造一个独具魅力的有机小镇,充分利用整村推进入住新型社区腾出的空闲地,做好土地开发、实施电商本土化战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完善扩大“农户+合作社+电商”规模,努力为当地创造超过600个就业机会,真正让集体经济的“活水”流进每家每户。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从经营性收入不足5万元到突破134万元,永锋村的振兴密码,写在稻田摇曳的绿浪里,写在光伏板流淌的电流中,更写在党群携手拓荒的脚印上。当“同心米”的清香飘向远方,永锋村正以敢为人先的闯劲、久久为功的韧劲,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踏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