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奋武
佛教界高僧
据倪如锡回忆:清凉洞附近农民生活贫苦,遇极贫户生病,昌明则无偿施药,并亲自熬煎送服,一日三次无间断。六十岁以上之老农死亡,家贫无力殓葬者,则施棺。每年五六月份青黄不接之时,则向帅家借款以周济贫户,秋收后,无息收回归还帅家。昌明一生,本无几件可换之衣,盖于冬寒见病痛而无衣御寒者,则脱衣相送。冬季,每进城一次,即购毡帽百顶。于途中见放牛、耕田无帽御风者,即无偿送与一顶。等等善举,与群众之关系日深,每次过路,途中农民见之,施礼如对尊长。
当时,安顺职业中学、黔江中学、安顺中学有学生到清凉洞游玩,往往以数、理、化及文学课题向昌明和尚请教,他则一一回答,绝少谈及佛经。三一小学负责人胡坚、秦元明等欲再筹办中学时,苦于经费不足,昌明和尚主动每年捐赠稻谷五石予以资助。
昌明和尚精通《中论》《北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佛门经典,其著述有《极乐方便谈》《心经客观谈》《正方便乘》等,由贵阳文通书局出版,成为民国期间贵州省代表性佛学文献,深受贵州知识界敬重。
如前文所述,王用宾到贵州视察时与昌明和尚交往十分频繁,他在大觉精舍应昌明和尚之请为谭经阁题匾,题匾毕,挥毫书写了七言律诗《谭经阁署匾并赋 阁在大觉精舍,与试院为邻》赠昌明和尚,诗曰:
谭经飞阁高五层,
署匾留名到上乘。
万井俯看惊烂漫,
诸峰平视废攀登。
九秋风雨长征雁,
千里扶摇欲化鹏。
暮霭朝晖烟月夜,
看山却羡老诗僧。
老诗僧指的是昌明和尚诗风雄浑,底蕴深厚,行文老道。大觉精舍常有雅集,这是众人一致公认的。
参加这次雅集的国民党司法行政部秘书、考试院法典委员会委员廖维勋(字允端)亦和诗两首赠给昌明和尚,原诗已无从查找,笔者在王用宾所著的《黔輶吟草》中找到了答诗:
廖典委允端依韵见和谭经阁二首叠原韵答其一
四下笏峰插几层,
半空只见白云乘。
法门不二回头是,
觉路当前放步登。
万里风号秋送雁,
三山块视气喷鹏。
转从无上证平等,
孰是众生孰是僧。
这次雅集,像是对昌明和尚的表彰会。雅集现场前清举人、贵阳教育名家、七十四岁高龄的聂树楷先生也来了兴致,当场和诗:
登谭经阁赠昌明上人用王太蕤韵
华严楼阁涌层层,
法要宏宣最上乘。
胜览匡庐留慧远,
气豪湖海笑陈登。
横秋鹰击投环鸽,
破浪龙惊劈脑鹏。
同抱神州陆沉痛,
却蕃高座待神僧。
诗的大意是说昌明和尚弘扬佛法已经到了最高境界,其功德可比东晋高僧慧远,其性情远超三国时的陈登。此处用典极为巧妙,不光是对仗工整,还因为昌明和尚和陈登皆为涟水人。“同抱神州陆沉痛”一联提示了以昌明和尚为东家的集社活动中时常谈论“日寇侵华”的沉重话题,而昌明和尚对时局的评论往往令众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