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体记者 潘 曼
编者按 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中,村集体经济发展是极为关键的一笔,它不仅关系到乡村产业的兴旺,更与农民生活的富裕、乡村文明的提升息息相关。一个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村庄,正通过不同路径探索着属于自己的强村之路。为深入挖掘这些宝贵经验,展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多样模式,本报特开设“强村有招”专栏,聚焦各地在发展村集体经济过程中的创新举措、成功实践,把那些盘活资源的巧妙思路、引入产业的智慧方法、凝聚人心的合作模式一一呈现。
提起五港镇“蔡工村”,“红!”
“红”在抗日战争时期,背靠盐河的蔡工渡口是重要的交通节点。
“红”在由“五级人大代表、助力强村富民”蔡工联盟实施的红高粱、红薯、红椒“三红”产业,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
不过,多年前,有着“红色基因”的蔡工村并不富裕。村里老人回忆,那时候的蔡工村,家家户户过日子,靠的是“一亩三分地”,收成看年景,收入看得见。
蔡工村人想过上好日子。然而,村子位于五港镇西北部,盐河依村而过,交通不便,产业基础更是薄弱,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全村上下一时没了主意,一度发愁。
最大的变化,缘自2021年。彼时,蔡工村“两委”顺利完成换届。接棒担任村党总支书记的王玮,走马上任之初即强烈地感受到,跟周边村落相比较,蔡工落伍了:“村部年久失修,墙壁脱皮严重,村口的路坑坑洼洼。”
新班子要有新作为。王玮走访调研后发现,蔡工谋振兴,要先“赚钱”。靠什么“赚钱”?对此,她组织村“两委”班子接连几个通宵开“诸葛亮会”,给蔡工村的发展“号脉”,形成一个共识:“因地制宜,有什么样的地,就种什么样的庄稼。”大家几经商议,邀请专家“把脉问诊”,最终开出蔡工致富“药方”,种植“红薯红椒红高粱”!
选定了路子,还要迈好步子。“庄稼人靠地活,地好收成才好。”王玮带领全村百姓,打出一套“组合拳”:对内,集零为整,使土地由“块”成“片”,便于规模化种植;对上,化缘求助,争取到省委驻涟乡村振兴工作队和今世缘酒业的大力支持。同时,邀请县农业农村局和镇农村工作办相关人大代表以及农业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为“三红”产业提供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
项目落户,村民致富。如今,“三红”产业为蔡工村带来了七十余个季节性就业岗位,村集体收入同比增加50万元。“有钱赚,忙也充实累也舒坦。”年逾六旬的村民徐正兰,平时去红薯地帮帮忙,负责翻红薯苗、打药、收红薯,一天能赚60元钱。
村集体有了一些家底,如何让家底变厚,又成了村“两委”新的课题。村里在几经考察后,成立涟水县蔡工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探索“村集体领办公司+合作社+项目”发展模式,由村集体统筹安排“种管收销”,消除后顾之忧。
一村富不是富,村村富才是真的富。为了更好地发展,蔡工村在“五级人大代表联盟”基础上成立了一个产业联盟,以蔡工村为核心,辐射周边六个村和社区。每个村、社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共同发力,抱团发展。除此之外,该村又向上争取资金170万元,建成投用集粮食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农机服务中心、育种中心、烘干中心、加工中心、农技培训中心为一体的现代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为全镇的高粱烘干除杂提供服务。
有实力就有底气,在“联盟”的帮助支持下,蔡工村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如今,村里铺设了“彩虹路”,架起了太阳能路灯,安装了健身器材,疏浚了渠道,维修了党群服务中心,村子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村里的发展永无止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五级人大代表联盟,围绕富民强村目标,强化党建引领,充分整合资源,做优做强蔡工联盟,确保全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100万元,带动150名农户实现增收。”王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