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洪勇
在我们所处的农耕时代,家用器物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车子。作为交通运输器具有大车、小车、“陆忽车”、平车、自行车等,作为生产劳动器具有纺车、水车、风车、花生车、绞面车等,作为育儿器具有小坐车等。其中的自行车和绞面车则是工业时代的物品。
大车是双轮畜力车,套马套牛的都有。大车长约五米,宽约三米,车轮四五尺高。记得老爷爷们常会用“可以走大车”这个话来形容道路的宽广和河面冰冻的坚厚。直至20世纪60年代,涟水的公路上尚可见到大车的身影。在电影《青松岭》中,大车是生产大队的重要资产,谁来赶大车事涉能否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是大非问题。可见大车在那时实在是一件载人载物的重器。大车由车架、车轴、车轮组成。车轮中心位置用来插车轴的圆孔称为“毂”,普通话与“鼓”同音,古语中发入声,与“谷”的方音相同,涟水话将人与人性格相投、意见一致形容为“对谷子”或“对得上谷子”,这里的“谷”本字就是“毂”。“轴”也是古入声字,与“毂”同韵母,涟水方言依古音,与“足”“祝”“竹”等字同音。车轮又称轱辘。在涟水话里,轱辘的“轱”发入声,“辘”发的是非入声,轱辘这个词听起来就是涟水方言的“骨路”。
在普通话里,传统的木制独轮推车都叫小车,涵盖涟水话里的“陆忽车”和“小车”。陆忽车比小车构造复杂,车轮的上半部凸起于车面的中轴线上,车面两侧靠近车轮处安有挡木,便于坐人和载物,比小车功用大。电影《车轮滚滚》里出现的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展示的群众支前运送物资的那种小车,就是“陆忽车”,还有体现人民公社劳动模范杨水才崇高境界的话语“小车不倒只管推”中所称的小车,也是“陆忽车”,可以说,“陆忽车”是“小车”的标准车型。当年山东老汉来涟水卖生姜、卖大葱都是用“陆忽车”运送货物的,而我们涟水则很少见到谁家有“陆忽车”。军事博物馆里的那辆“陆忽车”长134厘米、宽75厘米、高80厘米,较之大车,规格确实小得多了。
有趣的是,在涟水方言里,“陆忽车”除了指称那种木制独轮小推车,还可指称名叫纺织娘的昆虫。纺织娘又叫络丝娘、络织娘,涟水话通常称之为纺丝娘。纺丝娘古人称之莎鸡,在古语里还有个雅称,叫“络纬”,因这种昆虫善于鸣叫,夏秋夜间振羽作声,声如纺线,而纺织与络纬是同义词,纺车又称络车、纬车,故名。“络”和“陆”是发音比较相近的入声字;“忽”“骨”与“鳜”是同一韵部的入声字,而今之“鳜”韵母是ui(威);“熭”有三个读音,其中huì(彗)和wèi(慰),韵母都是ui(威),还有个是入声,与“忽”“鳜”在同一个韵部。根据这样的观察,韵母ui(威)与入声字“忽”“骨”“鳜”的韵母是同过“命韵”的,声母h(喝)和声母ɡ(哥)是互通过“声气”的。也就是说,可以推测,我们涟水人口耳相传、一至于今而不知其所从来的“陆忽车”,其“正身”正是络纬车。另外,以我的观察,作为小推车的“陆忽车”与作为昆虫的“陆忽车”,二者在形体上竟然有着很高的相似度,这或者也是它们同名的一个来处。
更巧的是,用纺车同时借指昆虫和车辆也是古已有之。古称卷纬为繀,称卷纬车为繀车,《广韵》解释说“繀车谓之厤鹿”,而“厤鹿”即“历鹿”,象声词,模拟的是纺车工作的声响。西汉扬雄在《方言》中说繀车为赵魏间的轣辘车,王念孙注疏说“轣辘”与“厤鹿”发音相同,代表车轮滚动时发出的声音。“轣辘车”一语源于北方,现今北方还有“勒勒车”“轱辘车”“辘轳车”之名称,与我们涟水方言“陆忽车”可谓古今同源、南北呼应。“络纬”“络丝”“历鹿”这些语汇曾经活跃在古人的诗文中,似乎又不落痕迹地熔铸于今人的俚语中。
涟水话里的小车比“陆忽车”小,车轮更小,完全在车面下方,可知载重量也比“陆忽车”小得多。小车的车面呈前窄后宽的等腰梯形,上面没有任何安装物。小车上可以安放用紫荆槐枝条编成的车簸箕,以便装运粮食、泥土和肥料等物。没装车簸箕的“光皮”小车便于装运麦梱、稻梱和秸秆、柴草之类。小车虽小,但作用不小,是田间劳动、疏浚河道的一个重要运输工具。推小车是最辛苦劳累的力气活之一,以至于常常会听到文字工作者感慨说:“情愿推小车,不去写稿子。”这分明是把推小车子当做最苦活计的标本来说事了。
小车也是个载人工具。载人的时候通常会在小车上安放“不愣”,“不愣”上再铺上床单被褥之类,这是农村运送老弱妇幼、病人伤员的主要方式。
使用小车,有一个必备的用具叫“车襻”,是用麻绳和布条混编的、约5厘米宽1米多长的扁平带状物,用于连接车把和颈项,推车时把车襻套在颈项上可以省力和提高工效。“襻”与“攀”同声母、同韵母,而声调相反,与“盼”“畔”声调相同。
较之“陆忽车”和“小车”,平板车显得更为先进。平板车又叫平车,也叫架子车、地排车,是双胶轮,车身中段两侧边缘安有护栏。用平车运物载人,装载量、稳定性都要高得多,而且也省力得多。拉平车可以多人协作,一个人在中间握着车把稳车兼拉车,两个人分别在两侧系上绳索拉车助力。拉平车也可以使用畜力,小毛驴是最佳“人选”。
自行车在当年属于非常紧俏而贵重的商品,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新车。能够拥有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别提多让人羡慕了。在涟水话里,自行车叫法多样,有脚踏车、二轮车、二蹬车、钢丝车、钢汽车等等。自行车有二八、二六两种规格。二八自行车车身高,适合成年男性骑行;二六自行车车身低,适合妇女和少年骑行。二八自行车有轻型和重型两种型号,重型自行车适合背人、背物,俗称“二八大杠”。锈迹斑斑、陈旧不堪的自行车谑称“黑老五”或“黑老虎”。在那个经济极度不发达的时代,拥有一辆“黑老五”也绝非易事。我们街上有一户人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就购买了一辆新自行车,那真是风头无两、羡煞街邻。男户主有一次骑着车子从街外回来,人家跟他打招呼,问他干啥去的,他说是到“西崩”XX荡子去小解的,一时传为笑谈。要知道,那个荡子离我们街足足有九里地呢,这“洋腔”唱的也太高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