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燕
近日,我县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节气名城”。近年来,我县充分挖掘气候资源,把气候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功创成“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涟水芦笋”入选“中国天气”品牌的“节气名品”和“秋分节气名优特产品名录”榜单。这些荣誉为我县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成为城市魅力不可或缺的部分。
节气文化为乡村产业发展指引方向。传统农业依节气而行,把握农事时机,如今,很多乡村借助节气规律,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如谷雨时节采摘的芦笋鲜美甘甜,成为一道畅销的时令菜。乡村企业应以节气为主题,推出应季农产品礼盒,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围绕节气开展农事体验活动,如夏至插秧比赛、秋分收割节等,吸引单位团建和游客参与,催生乡村旅游新业态,为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注入活力。
乡村生态建设与节气文化相得益彰。节气反映四季更迭、气候变化,乡村遵循节气规律,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如夏季加强水利设施维护,确保农田排水顺畅,同时涵养水源;冬季合理安排休耕轮作,养护土地肥力等。这种顺应节气的生态实践,让乡村水更清、天更蓝,构建起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态格局,为乡村发展筑牢生态根基,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度假,促进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节气文化重塑乡村精神风貌。春节的阖家团圆、元宵的花灯祈福等传统节气民俗活动,凝聚着浓浓的乡情,在乡村振兴中被赋予新内涵,成为传承乡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乡村通过举办节气文化节、民俗技艺展示等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与归属感。年轻人在参与中了解家乡文化底蕴,传承勤劳质朴、敬畏自然、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激发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内生动力。
节气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潜力还有待充分释放,针对节气文化理解不深、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应随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我们要珍视节气文化这笔宝贵财富,将其深度融入产业、生态、文化建设各环节,使其在新时代乡村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勾勒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