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体记者 姜 浩
改革,如长河奔涌。今年以来,我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涌现出了一系列引领性改革举措、标志性改革典型、创新性改革成果,助推涟水综合实力拼进全国百强,高质量发展跻身全省先进,县域经济走在全市前列,奋力书写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链”动集群 点燃发展引擎
在涟水空港产业园里,捷泰科技、阿特斯新能源等光伏领域链主企业先后落地;走进新材料产业园,只见中国巨石投资兴建的全球玻纤行业首个零碳智能制造基地第二条年产十万吨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已点火投产;来到食品产业园,今世缘酒业的智能化生产线正高速运转……当下的涟水,项目建设火力全开,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理性“审题”、精准“破题”、认真“答题”,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这场持续性大考中始终领跑。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我县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用改革的举措探索“双碳”新路径,用改革的实招为发展提速,用改革的办法破解“一瓶酒”独大的困局。
今年以来,涟水聚焦绿色食品、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及新能源、纤维新材料四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及“新三样”产业,精心绘制产业图谱,以“链主+龙头”双轮驱动策略,精准开展招商选资,今世缘南厂区技改、巨石玻纤、捷泰新能源、阿特斯新能源产业园等四个百亿项目先后落地,在此带动下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优”的产业链细分领域优质企业落户涟水,聚“链”成势,逐“新”而行,加速绘就了具有涟水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图景。
解放思想 打造发展“暖巢”
11月26日上午,总投资5.5亿元的江苏众兴菌业涟水食用菌产业园项目开工,进一步拓宽了涟水生态农业发展路径、提升了涟水农产品的生态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项目洽谈过程中,我县的真诚执着、亲商情怀、务实作风、高效工作以及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民本心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众兴菌业集团总经理刘亮如是说。
经济活力是城市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经济才能迅猛发展,吸引大量投资和企业的进驻。近年来,我县坚定不移推进“深水区”改革,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发展潜力,积蓄发展活水。
重点领域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环节改革“一子落而满盘活”。我县不断推进开发园区改革,“改”不适宜发展趋势的管理体制、“革”制约影响运营的障碍弊端,健全完善“管委会+公司”运营模式,加强产业布局研究,加大低效闲置土地盘活力度,精准设计标准化厂房,持续深化涟水经济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园、空港产业园、食品产业园“一区三园”融合发展,构筑立体产业格局。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将“企业满不满意”作为工作的重要标准,深入践行“做的要比说的好,服务要比需求早”服务理念,不断丰富拓展“涟快办”品牌内涵,强化“五新”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淮安市首创“零跑腿”办结项目“五证联发”代办法,上线57项财政奖补业务,累计发放奖补资金8.79亿元,让“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成为涟水最靓丽的营商名片。
暖色抚心 共享发展成果
走进涟水县红日小学,教室内窗明几净、书声琅琅;操场上,同学们快乐嬉戏、活力四射,知识的种子在这里播撒,梦想的种子在这里扎根。
从2021年开始,我县探索“政府主导、教育实施、社会关爱、家校互动”的留守儿童寄宿管理模式,倾力打造“涟校连家”教育品牌。于2022年投资1.85亿元,在高沟镇新建一所高标准现代化寄宿制小学——涟水县红日小学,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上学难、难上学问题。
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近年来,我县紧贴民生关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重点关注和维护“一老一小”,农村养老院“县级县管”运营机制创新实践获评省养老服务工作优秀案例,在全省首家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全市首家推行学校食堂食材集中统一配送模式、全市率先设立高中教育发展基金,现代淮剧“涟水现象”被中宣部专刊推介,推出8个“高效办成一件事”集成服务事项,打造“边说边办”政务模型线下体验场景,推深做实小切口改革,为群众办成更多可感可及的实事,使涟水的改革底色更浓、成色更足。
潮起之江竞奔流,直挂云帆向大海。以一隅观全貌,这些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无一不凝聚着全面深化改革探索引领、支撑提速的巨大力量,所折射出的正是涟水锚定“走在前、做示范”,以改革拆壁垒、破坚冰、解痛点的胆识气魄,把更多不可能变成可能,让高质量发展的步子走得更快更稳更实。